您所在的位置:味学网学习教育语文学习教材研究《陈情表》疑难解析

《陈情表》疑难解析

日期:12-27| 味学网| http://www.weixiu6.com |教材研究 |人气:827

《陈情表》疑难解析由http://www.weixiu6.com整理发布,类别:教材研究, 本站还有更多关于教材研究资料,语文学习方面的资料。

《陈情表》疑难解析

四川省绵竹中学  龚志华

一、面对晋武帝的催逼,李密是怎样化解矛盾,走出困境的?

为了摆脱困境,达到暂不出来做官的目的,李密在“孝”字上大做文章,把自己的行为纳入晋武帝的价值观念中去。李密是蜀汉旧臣,“少仕伪朝,历职郎署”,古人讲“一仆不事二主”,“忠臣不事二君”。如果李密不出来做官,就有“不事二君”的嫌疑,不事二君就意味着对晋武帝不满,这就极其危险了,所以李密说自己“不矜名节”,“岂敢盘桓,有所希冀”,这表明他不出来做官完全是为了供养祖母刘氏,是为了“孝”。但是这里又产生了一个问题,事父为孝,事君为忠。李密供养祖母是孝,但不听从君主的诏令,不出来做官,就是不忠。古人云“忠孝不能两全”。《韩诗外传》卷二记载:“楚昭王使石奢为理道,有杀人者追之,则父也。奢曰:‘不私其父非孝也,不行君法非忠也。’于是刎颈而死。”为忠臣不得为孝子,为孝子不得为忠臣。李密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个矛盾,即先尽孝,后尽忠。“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,报刘之日短也”。意思是等他把祖母刘养老送终之后,再向晋武帝尽忠,这样晋武帝也就无话可说了。

李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,除了在“孝”字上大作文章外,还以巧妙的抒情方式,来打动晋武帝。从文章中可以想见,李密在构思《陈情表》时,有三种交错出现的感情:首先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;其次是对晋武帝“诏书切峻,责臣逋慢”的不满情绪;最后是对祖母刘的孝情。但是当他提笔写文章时,便把这三种感情重新加以整理,经过冷静的回味,压抑了前两种感情,只在文中含蓄地一笔带过,掩入对祖母刘的孝情之中。而对后一种感情则大肆渲染,并且造成一个感人至深的情境,即“臣无祖母,无以至今日;祖母无臣,无以终余年”。从这样一种情境出发,作者先以简洁精练的语言写自己的孤苦,为“祖母无臣,无以终余年”作铺垫,然后反复强调祖母刘的病:如第一段的“夙婴疾病,常在床蓐”;第二段的“刘病日笃”;第三段的“日薄西山,气息奄奄,人命危浅,朝不虑夕”。这样,李密的孝情就不同于一般的母孙之情,而是在特定情境中的特殊孝情。

《陈情表》是写给晋武帝的,是为了达到“辞不就职”的目的。从这个目的出发,李密并没有把孝情一泄到底,而是用理性对感情加以节制,使它在不同的层次中,不同的前提下出现。第一段先写自己与祖母刘的特殊关系和特殊命运,抒发对祖母的孝情,“臣侍汤药,未曾废离。”如果从这种孝情继续写下去,会有许多话要说,如对祖母的感激,对祖母的怜惜等等。但作者却就此止笔,转而写蒙受国恩而不能上报的矛盾心情,写自己的狼狈处境。第二段表白自己感恩戴德,很想走马上任,“奉诏奔驰”。为什么不能去呢?因为“刘病日笃”,这就从另一方面反衬了他孝情的深厚,因为孝情深厚,而“诏书切峻,责臣逋慢”,所以才有“实为狼狈”的处境。前面抒发的孝情被节制以后,又在另一个前提下出现了。第三段作者转写自己“不矜名节”,并非“有所希冀”,不应诏做官,是因为“祖母无臣,无以终余年”。在排除了晋武帝的怀疑这个前提之下,再抒发对祖母刘的孝情,就显得更真实,更深切,更动人。(摘自陈洪茂《历史中的李密是个什么人物》)

二、晋武帝为什么要重用李密?

1、当时东吴尚据江左,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,收笼东吴民心,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,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。

2、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,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,实行孝道,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,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,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。

3李密才能出众,声名远播。正因为如此,李密屡被征召。

三、李密为什么“辞不就职”?

1、李密为供养祖母刘。

正如书中所说“臣以供养无主,辞不赴命”。李密从小境遇不佳,出生六个月丧父,四岁时舅父又强迫母亲改嫁。他是在祖母抚养下长大成人的。祖母对他关怀备至,他对祖母也十分孝敬。据《晋书·李密传》和《华阳国志》载:祖母有疾,痛哭流涕,夜不解衣,侍其左右。膳食、汤药必先尝后进。其在《陈情表》中也说“臣无祖母,无以至今日;祖母无臣,无以终余年。母、孙二人,更相为命,是以区区不能废远”。李密在祖母去世,服丧期满后才出仕。可见,李密与祖母刘的感情笃深,是李密“辞不就职”的一个原因。

2、李密是蜀汉旧臣,自然有怀旧的思想。

“人非草木,孰能无情?”李密被蜀后主刘禅封为尚书郎,得到后主重用。《陈情表》中有“乌鸟私情”一句,鸦知反哺,羊知跪乳,更何况得到礼遇的人呢?另外《晋书·李密传》载,李密认为刘禅作为国君,可与春秋首霸齐桓公相比,齐桓公得管仲而成霸业,刘禅得诸葛亮而与强魏抗衡。对于刘禅不战而降,王隐在《蜀记》中讲:刘禅之所以宁背骂名而不作辩解,乃“全国为上之策”。刘禅是如此注重国人现实利益的一位政治家,我想李密对刘禅肯定是念念不忘的,对晋灭蜀汉也是有一点不服气和惋惜的。

3、李密心有狐疑,不急于表态。

古人讲:做官如履薄冰。皇帝高兴时,臣为君之心腹;皇帝不高兴时,臣为君之土芥。出于历史的教训,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。晋朝刚刚建立,李密毕竟是降国之臣,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,晋武帝到底是真心启用他呢,还是别有意图?李密一时把握不准,还需要观察一段时间,所以李密““辞不就职”,不是不想做官,而是此时此刻不宜做官。《陈情表》中“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,谨拜表以闻”一句可见李密当时心情是很复杂的,心有狐疑。李密的担心还是有理的,出仕后,李密觉很有才能,本望在朝担任高职,充分施展其才能。但出于刚正不阿,当政权贵惮其公直,无人推荐,不久竟去官,为州大中正,后任汉中太守。由于心中有所怨愤,一次晋武帝赐宴东堂,诏李密赋诗。他便在诗的末章写道:“人亦有言,有因有缘。宫中无人,不如归田。明明在上,斯语岂然!”武帝见后大怒,有人秉承帝意趁机上奏,李密只任了—年太守,被罢官归田,老死家中。(摘自刘久娥《李密为何辞不就职》)

四、李密在《陈情表》中表达了怎样的复杂感情?

1、对祖母刘氏的孝敬之情;

2、进退两难的为难之情;

3、对朝廷重用自己的感激之情;

4、对皇帝的忠诚之情。


如果觉得《陈情表》疑难解析不错,可以推荐给好友哦。
本文Tags:教材研究资料,语文学习,教材研究资料,语文学习,语文学习,陈情表